为使医院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2年下半年,汪起霞、陈梅豪、郑求是三位院领导联名或以全院同仁名义,先后3次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要求政府接管医院。市人民政府研究后,于1952年底,派林荣澄同志来院,决定不用"接管"而用"接办"一词,院名暂时不变,并由原班人马继续办院,唯医院性质要改为全民所有制。成立温州白累德医院接办委员会,林镜平任主任委员,林荣澄任副主任委员,葛林宗、冒成志、刘忠孝、郑志倡、金德昭、汪起霞、倪执平等7人任委员。1953年1月10日,医院召开职工大会,并邀请各界代表参加,宣布了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并公布了领导班子的委任状,政府驻院代表林荣澄,院长汪起霞,副院长:陈梅豪、郑求是。
市政府对接办后的医院工作高度重视。曾绍文市长曾多次找驻院代表林荣澄谈话,指出白累德医院是老医院,在温州人民的心目中有威望,要十分注意政策,做细致工作,团结全院职工,共同把医院办好。市卫生局领导经常下来同院领导一起商量,解决医院的实际问题。1953年下半年,全院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共提出303条建议,促进了医院管理工作。医院从老职工中将一部分人提升为助理医师、医师和护士长,并选送多人到杭州等地进修培训,同时增添了医疗仪器,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1954年8月,全院职工由接办时的108人增加到164人,床位增加至174张,门诊人数:1953年为89937人,1954年1—8月为68769人,住院人数:1953年为4222人,1954年1—8月为3553人,住院病人死亡率由1950年的4.35%,降至1953年3.12%。
1954年5月,中共在医院成立党支部,有党员5人,首任支部书记林祥毅。医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大力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使职工改变了被雇佣观点,增强了主人翁思想,积极投入肃反、反右以及公社化、大跃进等政治运动。1954年10月6日,根据省卫生厅关于统一调整全省医院名称的决定,白累德医院正式改称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1954年至1960年,医院业务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中医科;五官科分为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进行分科诊治;组建保健科,扩大预防工作,组建针灸科和理疗科,同时加强内、外、妇、儿等科室的技术力量,开展了许多新治疗项目,医技科室中也增添了不少新的仪器设备。1955年5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向北延伸征地,截断横贯东西的兵营巷、小简巷,使医院扩大占地面积15亩,并盖起了外科楼。至1960年底,医院职工增加到223人,年门诊达25万人次,病床增至220 张,年出院病人达8000多人。医院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市区广大人民群众,而且担负永嘉、乐清、洞头等县危重病人的转诊治疗工作。以外科为例,成功开展肝叶部分切除、肾部分切除、肺叶切除以及纵膈、颅脑手术等当时国内尚属新开展的尖端手术。此外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是当时温州市主要的综合性医院,是温州市卫生系统的中流砥柱。1960年后,因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医院也暂时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1966年下半年,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医院党组织瘫痪,在整个社会的政治大漩涡中,院内职工分裂为两派。党、团、工会等组织被迫停止活动。部分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老医师、老职工受到严重冲击,靠边站、受审查,有的挨斗被抄家。但尽管如此,大多数职工怀着对医疗职业的责任感和对病人的爱心,仍然坚守岗位,使日常医疗工作得以继续进行。1968年5月,医院建立革命委员会,设成员5人,取代原领导班子。7月,分别由蜡纸厂、电厂人员组成工人宣传队进驻医院。
1970年,对市二医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医院进入了艰难曲折时期。是年9月,温州市革委会学习检查团第八小组进驻医院。当时设7个革命领导小组,共有干部职工256人(男79人,女177人), 其中共产党员31,团员29人。同月,温州地、市革命委员会以战备和贯彻落实毛主席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为由,决定让市二医下放。自9月15日起,医院停止应诊,原承担的诊疗工作划给市第三人民医院、东风医院、红卫医院、红旗医院负责,原院舍由市第三人民医院使用。全院人员、设备等,分别下放到永嘉县岩头、永临和文成县西坑等山区僻壤,组建"平战结合"的永嘉岩头地段医院( 70人)、永临区医院、文成县第二人民医院(西坑地段医院)(40人)这三个地段医院,为时达两年半之久。在此期间,医院的整体功能遭到扼杀,数十年积累起来的10.2万份病案资料尽毁,许多贵重药品、精密仪器因闲置而变质、损坏,大量图书、家俱、器材四处流失,造成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人为灾难。
1970年12月,以"有利于战备,有利于防空的原则"确定的永嘉岩头医院在仓促中开诊。医院位于永仙公路的中心点(当时永仙公路未建成),交通极为不便。每天的病人不到100人次,却安排了医务人员100多名,原设计可以容纳200多伤病员的病房。文成西坑是海拔900米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全区人口不到13000人。原有医务人员13人。一天只有十几个病人,但却下放了40个医务人员到那里,结果出现了医师排队等病人的怪现象。1972年4月,二医下放后,留下老弱病残人员中23人的工资关系转到中医院发放。下放期间,医院职工联名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
1972年10月24日,市卫生局向市里报告要求恢复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傅大钧为组长、张云亲为副组长,拟成立恢复市二医筹备小组。1973年4月,地市革委会决定撤销上述地段医院,5月3日起市二医逐步恢复业务,至同年10月,全部人员返回 ,由副院长傅大钧主持院务工作,和陈梅豪、郑求是等开始重新组建市二医。从此,市二医再度开始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1976年11月,市二医兴建内科病房3300平方米。"文革"结束后,医院革委会也随之撤销,恢复了党组织领导。1977年市卫生局任命傅大钧为副院长,章修福为党支部书记,傅大钧副院长主持工作。党工团组织恢复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为提高医疗质量,于1977年起设立出生婴儿评分制。1978年妇产科门诊达38585人次,分娩数2483人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5869人次。1978年底,职工人数已达303人,年门诊337656人次,开放床位251张,年出院7120人次。